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基本概况
夏日。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之前举行。解放前是在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
望果节是南木林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比藏历年更隆重。南木林藏族的“望果节”分为两个部分,头一天叫“曲果”,高僧领队,口吹法号,选出青壮男子,身着雪白的藏袍,头带白色的礼帽,脚穿长统皮靴,身背经书,从左到右地绕着农田转一圈。这一天除了传统的宗教仪式外,没有特别的节日,干部职工和群众忙于搭帐蓬以及过节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开始正式过“望果”,广大农牧民群众穿着新装,带着食物到固定的地方过节,从这天起民间藏戏队演出全藏区名誉很高的四大藏戏之一—湘巴藏戏;还有民间传统的“果谐”(圆舞)“卓”(鼓舞)。人们在帐篷里欢歌笑语。喝酒作乐呈现出一派祥和节日景象。活动一般历史5—7天等,在藏戏、圆舞、鼓舞的同时,举行一些带有传统和区域特色的体育比赛,比好肩力(语称卓西),举重量不等的粮食(相当于牧区的投石抱石)等,参加这些活动的清一色都是高大魁梧的汉子。
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仪式着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对于望果节的起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的苯教盛行时期,在一个叫“饿死羊”的草滩上,居住着几户牧羊人,他们早上没有奶茶喝,就用凉水充饥,晚上也只能有一点点肉度日子,生活很穷苦。有一年遭大旱,草滩被太阳晒成一片焦土,牛羊断水缺草,渴死饿死的难以计数,眼看没有活路了,人们不得不收起帐篷,离乡背井。
有一位牧羊老人,他实在舍不得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就留了下来,孤零零地守护着自己的家。早上,太阳在他的祈祷中升起,晚上,在月光下,他面对神山佛地,虔诚地朝拜,他希望在神的保佑下,走到外地的乡亲们都生存下去。他多次对天起誓,时来运转之日一定要将家乡变好,吸引乡亲们回来,过上团员安乐的日子。老牧人的至诚,被上天的地藏神知道了,地藏神手持:“梅龙”,朝地上一照,发现草原上有旱魔兴妖作怪,众生四处逃难,死的死,病的病,就像掉进了灾难的大火坑;地藏神就派身边的三位弟子降临大地,普度众生。三位弟子降临后,首先遇到了这位老牧人,就问:“老人家,这里的人都到哪去了?”老牧人说:“天无绝人之路,这里活不成了,他们妻离子散,各自找活路去了,有的走东,有的向西,如今很难知道他们在哪里。”三位弟子又问:“老人家,你孤独一人留在这里有啥用?”老牧人说:“有草的地方就有牛羊,有树的地方就有鸟儿,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神灵关照。我若一走,生我养我的故土,就会野兽出没,失去天神对她的护佑,就会从此荒无人烟,所以我不能走,死也要死在这里。”三位弟子说:“没吃没喝,你老人家怎么活下去呢?”老牧人说:“双手就是聚宝盆,我们牧羊人,世世代代靠一双使不烂的手,就会牛羊满山、有衣有食。天旱难挡,为了乡亲们,我日日夜夜口诵六字真言,心里惦记着大慈大悲的神的尊容,难道天神看不见吗?”三位弟子说:“你年老体衰,无儿无女无依靠,对人世没有什么希望了,我们送你到天宫在地藏神的护佑下享乐,把人间的苦难全忘了吧。”老牧人说:“人不咽气,希望不灭,我求神的保佑,不是为自己能升天,愿死在家乡的泥土上,尸骨变成一棵大树,树上的仙桃仙果四季累累,供千万人享用,能叫乡亲们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上自己的牛羊,两眼望着这棵大树,高高兴兴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来,世世代代,安居乐业。”
三位弟子听了牧羊人的话后深受感动,慈悲大发。大弟子说:“二位师弟,我奉地藏天神的命令,来解救人间苦难,我深受老牧人的感动,为了表达我们的诚心和对众凡人的怜悯,我要化做五谷种子,你们把我撒在土里,长出五谷杂粮,供人们食用。当庄稼成熟时,众人一定会回来,你们回去向天神禀报吧。”二弟子说:“我也和师兄一样,愿意跟着老牧人,为人间造福,师兄愿化做五谷种子,小弟就变做耕牛,日日耕作不息,让你尽快生根、发芽、结果,解救众人。”三弟子说:“我也接受过大师的恩典,遇水能化做蛟龙,遇到旱魔就化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河水,既然大师兄化为五谷种子,二师兄化作耕牛,我愿化为水,我们千万年在一起,谁也不离开谁。”老牧人听了这三位的话,急忙跪到说:“树老难发花,人老两眼花,我没有看出三位是神,出言不恭不敬,请罪!请罪!”三位弟子说:“你算得上是天神的忠实弟子,一生为众乡亲操劳,舍己为人,功德在众人眼里闪亮,应升入天堂。”老牧人说:“三位大师,你们的所做所言,使我大彻大悟,远来天神的旨意就在普度众生,解救苦难……”说罢老牧人就在三位弟子的眼皮底下化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果树。数日之间,上面硕果累累,香气四溢。
三位弟子含着泪望着老人树,大弟子立即化作千万颗金灿灿的五谷种子,二弟子化作一头勤恳的耕牛,把种子一粒粒地种进泥土里,三弟子化作一条日夜不息的大河浇灌着庄稼,滋润着草原,庄稼很快就成熟了。
这件事很快被逃到外地的乡亲们知道了,所有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大家看到供大家享用的大果树金果满枝,看到大片大片金光灿灿成熟的庄稼,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激。人们怀着对老人的思念,对三位老人的尊敬,有的口念明咒,有的高唱赞歌,有的高举经幡,有的点燃香火,围着金果子树,围着庄稼地,绕着大河,穿过森林,走呀走呀,不停的转着,流连忘返,心事重重,说不尽老人的功德,唱不完三位天神者的恩典。有人点起了大火,燃上松针柏枝,把摘下的第一个金果,把收下的第一穗青稞放在火上,感谢地藏神,同时也祭奠老牧人和三位使者。从此以后,每到庄稼成熟的时候,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自动出来,在田间地头,举行一次盛大的庆丰年,求吉祥的活动,年年岁岁,天长地久,就形成了今天古老的传统节日——望果节。
饮食文化
[/ur 南他地区藏族一亲传统饮食以糌粑、牛羊肉和酥油茶、酒为羊肉脏和野生动物当地小菜。
“[urlur林藏族的主食,因其作工成分不同而分为“乃糌(纯青稞糌粑)“白山”、(青豌混合糌粑)、“山糌”(纯青稞糌粑)。其用法是早上喝“江都”(糌粑)加酥油茶混成糊面,中午吃糌粑团团,富有人家吃些牛羊肉,吃法上豌里盛茶水,糌粑,左手抓豌,右手搅拌食之,富有家庭贵族、领主、头人等再伴一些酥油、干奶酪、牛羊肉一起吃。总之,吃法简单,耐饥力强,便于携带,深受广大农牧民的欢迎。晚上喝“土巴”(用萝卜或一些蔬菜加点糌粑煮成粥。“土种:一以水开后加糌粑,再加一些旧羊子脂肪;另一种叫“帕土”用当地面作成小团团煮熟后吃,还有一种叫“加土”相似于汉族的挂面。
“酥油茶”:除了进餐时用外,也是平时不缺少的主要饮料之一。它的做法是把砖茶熬成很浓的茶汁,倒入“酥油桶”内(是一个长约1—1.5米,直经约10cm的木质桶)加上适当的盐巴和酥油,用一种活塞式的棍轴在桶内上下冲击,使水和茶汁及酥油交融即成。打好后,倒入陶质的茶壶内,少许加热后可以饮用。酥油茶的原料是酥油、茶和盐,三样缺一不少。在日常生活中除富有家庭外,其他贫民百姓除早上或有客人时喝酥油茶外,平时只能喝清茶,其做法是把开水倒入陶质茶壶内,外加少许茶汁和盐巴后可以饮用。
“青稞酒”:除喝茶外,南木林藏族的饮料就是算青稞酒(藏族叫“枪”),喝青稞酒的习惯极为普遍,特别是农牧区和半农牧区更为流行,不管红白喜事青稞酒是最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南木林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接送友,必不可少。牧区由于不产粮食,把糌粑看得珍贵,有句彦语讲“住在雪山深处的牧民,把糌粑看得比宝贵”。南木林的主要牧区有3个乡即仁堆乡、拉布普乡、芒热乡,还有一些零星的牧业村或户。他们的主要饮食以糌粑外,还有牛羊肉,奶酪、奶茶、酸奶、灌肠等,牧民以茶为主要饮料,除逢年过节等特殊日子外很少喝青稞酒。
“肉类”:南木林藏族也跟其他藏族一样,喜爱吃肉,其肉的吃法上主要有3种:一种是煮成块块吃;另一种是吃生肉;还有一种是风干后吃。这3种吃法当中风干肉最为有名,牛肉挂在低温风的地方阴干,干肉肉质鲜红,无膻味,存放期长,不易腐霉为称南木的特油、uru、羊中时还即生[ururl]磨成面粉)和萝卜、白菜、土豆、油茶叶子及野生小菜等蔬菜。进入现代后,农牧民吃米、挂面、包子已较普及,还做一些炒菜,食物品种比较丰富,营养结构更趋合理。
除了日常食用的酥油、糌粑外,还有很多风味小吃。小吃具有藏民族的共性,也有本地特殊的作法和吃法。下面介绍几种具有酥油味的主副食及菜的烹饪方法。麻森: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红糖,搅混揉合,用手做成厚饼状,即可制成麻森糕,其味香甜可口。(酥油糌粑糕)
煺: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酥油,细奶渣及碎红糖或砂糖搅拌揉合制成称为“煺”的酥油酪糕,食之别有风味,乃是食用糌粑的最好伴料。
帕扎麻古:先揉面,捏成面疙瘩,投入沸水锅内煮熟后,滤干使用。再用一锅炼酥油,炼后倒入煮熟面疙瘩中,加适量的砂糖,细奶渣搅拌即成,这种“藏式汤元”味酸甜可口。
卓玛麻古:先把人参果洗净后待用。再用一锅炼酥油,炼到一定程度时人参煮入酥油中,并加适量的白糖即可作成卓玛麻古的酥作人参餐,其味香甜可口,富有营养。
萝卜拉布果:即羊肉炖萝卜,把羊肉剁成块,把萝卜洗净切成厚度适宜的圆块,一齐放入锅中加盐佐料煮熟,即可作成称之为萝卜拉布果的羊肉炖萝卜茶。食之肉嫩,味道鲜美,脆腻可口。风景名tlel]梅日寺[/ti [ur/url]大、最早的
梅日寺位于南木林县土布加乡境内,1406年由苯教二世法王西绕坚赞创建,全称扎西梅日寺,信奉西藏原始“苯”教,属西藏最大、最早苯教寺庙,被称为苯教“母寺”。主供佛为娘麦,鼎盛时期该寺僧众达1000人,信教群众大多在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梅日寺寺庙驻地海拔4700米,依山而建,高寒缺氧。历史上,该寺分有上、中、下、边4个分寺及若干个康赞。曾有楚、修、欣、巴、谬、琼六大氏祖传十六大法王,33代堪布主持。寺内供有以二世法王西绕坚赞的灵塔为代表的众多历史文物。主要宗教活动有每年逐月要举行29日法会和15日祈祷法布康”藏历每护法神祈祷法会,称之为“十二竹巴”法会。[tit庆热布杰寺[2] url]德庆热布杰寺位于南木林县南木林镇嘎布村。1758年由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创建,属藏传佛教格鲁(黄教),主供佛为吉尊江木央佛,主要开展以“格鲁瓦”壮瓦司松为主要内容的8种念经佛事活动。该寺占地面积1588.49平方米。
重大宗教节日活动:
德庆热布杰寺“晋热”即驱鬼活动
德庆热布杰寺“晋热”于1758年由六世班禅班典益西创寺后形成,首先由僧众念“晋吉位久松”(十三法王)的经书,并用各种颜色的粉土制作天葬台,最后于藏历4月15日正式举行“晋热”活动,以前历时9天,现在历时一周左右。
“晋热”其含义为超度亡魂,祈祷平安。具体形式是把死者的名字写在纸上与青稞、小麦、豌豆、大米、油菜籽和燃巴草混在一起以一定的宗教仪式进行火化,从而达到超度亡魂的目的,从字面上讲“普”是指亡魂找不到各自的去处而流落在人间,具体指“后事”;“热”是指火化或烧,在宗教上指火化超度。
德庆热布寺“晋热”活动旧时有5种类型,现存只有4种即:桑杰朋巴、恰多果吉、得确、顿故。在南木林镇、达那乡、秋木乡、卡孜乡、多角乡、热当乡(拉布)的信教群众都参加“晋热”活动。
铁索桥
南木林铁索桥是贯通湘河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唐东杰布于15世纪主持修建的。相传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发明者,他以藏戏为募捐手段,修建了100多座铁索桥。南木林铁索桥现存南北岸边的桥头堡和横跨于河上的铁索桥,偶尔还有一些好奇者从此跨越南北,领略昔日古桥的风采。
南木林铁桥,为西藏15世纪的铁索桥增添了地域范围,为研究西藏桥梁发展史,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资料。一般认为唐东杰布主要架桥于雅鲁藏布江上,而南木林铁索桥不为人知。唐东杰布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布藏区各地,他本人为香巴葛举派人,本县东侧的向工多吉丹又是香巴葛举派的根本道场,是他礼佛学法的重要圣地。因此,飞架于湘河上空的南木林铁索桥被唐东杰所建是无需置疑的。1996年,南木林湘河铁索桥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色吾寺
色吾寺——南木林县最大的宁玛派寺庙
色吾寺位于南木林县拉布普乡普村境内的色吾沟内,属藏传佛教红教,红教属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此教派以传承弘扬旧密法为主,称为旧派。该派僧人均着红色衣冠,尊莲花生为祖师。色吾寺与山南地区“敏珠林”寺有母、分寺关系。距县城69公里,海米。该寺果如白玛久耐创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寺曾有1个大经堂,11个殿堂,主供莲花生大师,现供有莲花生师徒三尊塑像,还有空行母益西措杰的修行洞。
传说公元750年,莲花生大师到色吾沟内的周围十三个山洞中,修行十三年,认为此山沟有佛缘,现色吾寺庙内一山洞,就是莲花生大师修行过的山洞,并在此沟藏了许多经书、法器、珠宝等,因此此沟是佛教徒心目中的神山圣地。
每当属藏历猴年时,南木林县境内的色吾、索布两寺要举行闻名全藏区的猴年大法会,本地称之为“芝洛芝达”。在此活的信教,日喀则、拉萨、那曲等地的信教群众也长途跋涉前来朝圣,成为猴年湘河流域的一大美景盛事。藏历猴年5月10日是该寺的重大节日,这天是莲花生大师的诞生之日,藏历2004年5月10日,信教群众聚集色吾沟达七万余人之多。
根据色吾寺的宗教习俗,该寺僧尼都存在婚姻关系,承担双重任务和义务,有以寺养家的习俗。
该寺僧人年龄到了六十一、二岁,就自动回家休养,不在寺庙里供职。
该寺左前方,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宝塔,计高十几米,占地三十平方米左右,据说塔是从印度运到这里来的着莲花生大师的左手指印,十分壮观雄伟,很具观赏价值。
甘丹曲果林寺
甘典曲果林寺位于县城所在地南木林镇雪堆村境内,由吐蕃王朝十四绕迥(1462年)时期嘎玛巴五世的学徒洛追创建,后由五世达赖扩建,取名“甘典曲果林寺”,属格鲁派(黄教十三林之一),主供佛江白伟巴(,主要开展赖阿旺洛桑嘉措”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活动。寺庙占地面积23800平方米。
重大宗教节日活动:
甘典曲果寺“朋加”节(朝长寿瓶节)
甘典曲果寺的“朋加”始于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时期,藏历元月14日开始由20人左右组成的喇嘛队伍利用8——11天制造“长寿丸”即玛尼日普,“长寿丸”制成之后过秤放入特制的瓶中封口盖章。藏历2月3日至7日,全寺在寺喇嘛静坐念经修法,念经主要以“天经素久”和“玛尼珠巴”两个经书为主。在这个期间喇嘛不准出寺,俗人不准进寺,同时喇嘛只准吃素不准吃荤。佛事盛会的主要特点有“朋加”叩天,主持喇嘛要赐给信教群众“加堆”即护结和“玛尼日普”即长寿丸等。“朋加”的规模盛大,朝佛的信教群众由南木林、秋木、甲措、拉布普、多角、卡孜、达那、白玛当等乡村聚集而来,多时达万人之多。
历史名人
南木林县历史名人--八世达赖
八世达赖强白嘉措,意为“妙吉海”,于1758年(藏历第十三绕迥之土虎年,清高宗乾隆二十三年)生于托布嘉拉日。5岁时,认定为七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在札什伦布寺剪发起法名,次年迎至布达拉宫坐床,受近事戒。因年幼,担任摄政的是第穆呼图克图,这种作法自此成为定制。八世达赖8班禅为师,受了沙弥戒,20岁又从六世班禅受了比丘戒。此时第穆呼图克图去世,由策满林呼图克图任摄政。
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命八世达赖亲政。1783年,八世达赖主持认定七世班禅,并在札什伦布寺为其剪发起法名。1788年和1791年,发生了两次廓尔喀人进犯西藏的事件。廓尔喀人第一次侵占了济咙、聂拉木等地,清廷派理藩院侍郎巴忠等率兵入藏。但巴忠胆小怯战,私自贿和,签定“和约”。答应三年内每年赔偿廓尔喀人300锭元宝,还蒙骗朝廷说已击退廓尔喀人,将失地收复,得朝廷赏金百赖对巴忠等非常气愤和反对,他责备巴忠“此事所办冒昧”,并坚决拒绝“和约”,不负担赔偿银两。廓尔喀人第二次侵犯西藏,占领了日喀则,洗劫了札什伦布寺,将札什伦布寺财物几乎掠夺一空,后藏地区一度完全被廓尔喀人侵占。八世达赖、七世班禅(此时已移至拉萨)与驻藏大臣联名向清朝政府上奏告急,请求速派大军入藏抵御外侮。清高宗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即派福康安为大将军,率领满、汉、蒙、藏官兵约1.7万余人,由四川与青海两路入藏,次年(1792年4月),福康安率先抵达拉萨。5月即将侵入西藏的廓尔喀人全部驱逐出境,6月,清军深入廓尔喀境,打败了廓尔喀人的反攻,直逼加德满都,廓尔喀国王乃数次派人至军前乞降。8月28日,福康安接受了廓尔喀国王的投降,停止进兵,随即清军返回西藏。这时乾隆帝指示福康安,要他与八世达赖、七世班禅协商,对西藏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进行一次彻底整顿,“将来撤兵后,必当妥立章程,以期永远遵循”。福康安经过札什伦布寺时,向七世班禅说明了乾隆帝的旨意,回到拉萨后,也将乾隆帝的圣意告诉了八世达赖。强白嘉措即表赞成,答称:“卫藏诸事上烦大皇帝天心,立定法制,垂之久远,我感切难名,何将来立定章程,惟有同驻藏大臣督率噶伦及番众等敬谨遵照,事事实力奉行,自必于藏地大有裨益,我亦受益无穷”。于是就产生了有名的《钦定章程》二十九条。
《钦定章程》涉及到西藏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各个主要方面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清朝治理西藏的全面措施,从此清朝对西藏的治理进入了全盛时期,对安定西藏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力,均起到了良好作用。
《钦定章程》经乾隆帝批准实施,八世达赖极为高兴,于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与驻藏大臣商议后,决定减免或豁免百姓交纳的赋税,对穷苦百姓优加抚恤,并将自己住所所积存的布施银3万两献出,散给百姓修补房屋,购置口粮籽种,使其各勤农业,有所栖得知八善事后,倍加赞赏:“达赖喇嘛此举甚合朕意”。指示驻藏大臣松筠、达松“毋庸出其已资”,由国库拨给白银4万两,抚恤卫藏百姓。
金鸡年(1801年),在拉萨给七世班禅授比丘戒。
八世达赖于藏历第十鼠年,清嘉庆九年)在布达拉宫圆寂,时年49岁。
南木林县历史名人--八世班禅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初二日,为八世班禅坐床典礼之日,摄政呼征阿齐图克图和驻藏帮办大臣恩庆前往扎什伦布寺主持,清文宗也派理藩院司员2人,前往扎寺责送“敕书”,“赏品”等件。并赏赐白银一万两,作为坐床经费。
“坐床”之日扎寺全体僧侣官员齐赴贡觉林夏宫,迎请八世班禅赴扎什伦布寺,坐床大典在扎寺日光殿上举行,摄政,驻藏帮办大臣,噶伦以及扎寺全体僧侣官员共千余人参加了坐床典礼。八世班禅在未登宝座之前,先面向东方,跪接了清朝皇帝的“敕书”及礼品等,然后向东方行了跪九叩首礼,向皇帝表示“谢恩”。礼毕,才登上宝座,接受了摄政,驻藏帮办大臣,噶伦以及扎寺僧俗官员南大的哈达和礼品。扎寺即在日光殿上举行了噶卓,表示祝贺。
十月初七日,为八世班禅受沙弥戒之日。受戒仪式在扎寺经堂内释迦卓尼佛像前举行。由摄政爵征阿齐图呼图克图担任受戒堪布,一切按喇嘛教完成世班禅受沙弥以后,经驻藏大臣呈请文宗教批准,任命噶青罗布藏丹巴坚参为八世班禅的经师,“留心教习经典”,并赏给诺门罕名号。
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八世班禅年满二十一岁,到了受比丘戒的年龄。扎什伦布寺决定,由普觉活佛担任授戒堪布。四月十五日,授戒仪式在扎什伦布寺的益格穹曾殿上举行,噶厦特派苏本堪布作为代表,驻藏大臣也派代表,同来扎寺送了礼品,表示祝贺。八世班禅受了比丘戒以后,对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的教义并不用心学习,他感兴趣的是“经教”的教义,因此引起扎什伦布寺的喇嘛,特别是铁桑林扎仓的全体喇嘛的反对。据八世班禅的藏文传记载,经扎寺扎萨喇嘛一再解释,一场风波才告平息。对于这次事件,《清实录》中也有记载:“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年)驻藏办事大臣松桂奏:班禅额尔德尼惑习红教,现令具结改悔。得旨,著随时察看,妥慎处理”。
八世班禅自受了比丘戒以后,身体就不很健康。从清光绪六年(一八八0年)起,就经常不在扎什伦布寺居住,多在藏北甲措地方的温泉沐浴,治疗疾病。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八世班禅病情加重,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扎寺僧官请他回到扎什伦布寺治病,他不愿回寺,而于是年五月初六日,由温泉移居到托布加(xi)卡,在他的故居养病,但病势日益沉重。延至七月十五日逝世,只活了二十七岁。八世班禅逝世时身边只有苏本、森本、却本三大堪布,他们立即派人前往扎什伦布寺,向扎萨喇嘛报告了八世班禅逝世的经过。扎萨喇嘛立即率领扎什伦布寺的僧俗官员数百人前往托布加(xi)卡,用黄轿把八世班禅的遗体运回扎什伦布寺,防腐以后,供奉在则加神堂里面,供扎什伦布寺所属的寺庙喇嘛与宗(xi)百姓前往祭悼(藏语叫做“冬加”)。同时派人前往拉萨,向十三世达赖喇嘛、摄政、驻藏大臣报告了情况,请驻藏大臣向清朝皇帝转奏。又请十三世达赖喇嘛写了一篇文告,祝愿八世班禅早日“转世”。在扎什伦布寺和拉萨三大寺向全体僧众熬茶、放布施,每人给藏银一两。又给西藏、西康、青海各地九百七十七个寺庙的四万八千三百四十二名僧众熬茶、放布施,每人布施藏银五钱。十三世达赖、摄政和驻大臣等接到报告后,由噶厦派遣拉恰、噶喜台吉,堪布更登达丹等人前来扎什伦布寺,向八世班禅的遗体致祭,献了千灯供养。
南木林县历史名人--六世班禅
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年),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清乾隆三年,藏历第十二饶迥阳土马年,公元1738年,十一月,罗桑贝丹益西转世于后藏襄扎西孜(位于今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地方。据史料记载:罗桑贝丹益西之母得珠胜梦兆,而孕此子。降生之年,麦穗三岐,孩而白丽,众相俱足。孩时,喜玩法器,痛恶烟酒,手持书卷,则命家人环坐,似法师之说谒,父母因事赴藏,与“灵童”制就绿袍貂帽,哭而不依,改作黄,乃始服之。不久,经诵经降神,高僧大法们四处寻访五世班禅转世“灵童”。当他们得知襄扎西孜有一“灵童”后,便派卓尼罗桑曾最携带前世班禅法物,借沐浴之名,往该地密访。灵童见客,即呼罗桑扎巴(卓尼之法名),惊异逾恒,又以法物试之,屡取不爽”。经报告藏王及各大寺庙高僧,呈请钦差大臣转奏中央政府允准。乾隆六年(1741年),被定为六世班禅,迎入扎什伦布寺“坐床”,内外蒙古王公,青藏各地方官员均派遣代表顶礼供养。旋即,五世班禅“灵童”延师学经,从大德昂旺向巴,为之受格隆戒(居士戒),清延派使颁圣愉,赐珍物多种。九年(1744年)九月,承罗桑泽巴堪布受沙弥戒,赐法名罗桑贝丹益西桑布。
乾隆十五年(1750年)。西藏郡王珠尔默妄图驻、拉。赓遭世12,可是他立即派人前往拉萨慰问驻藏官员等,送去了大米、白面、藏香和白银等诸多物品。次年,新任驻藏大臣班第、那木札尔等人抵拉萨后,他又派员前往欢迎祝贺,并再次赠送了大量礼品,表示了他亲近祖国,倾心中央政府的诚意。在此后的几年里,六世班禅得到了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及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亲授之密法管灌顶,比丘戒和时轮金刚大灌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初,七世达赖圆寂,六世班禅极力抑制悲痛之苦,努力地处理好善后事宜。他献出赤金7千两,邀请尼泊尔工匠8人襄建灵塔,并亲将遗体安放塔中。以后七世达赖转世“灵童”被认定后,他又为之剃度授戒,举行“坐床”典礼。培育教诲等等,为闻扬黄教,普渡四方,为安定西藏地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清延的表彰,向他颁敕了重230两的金册13折和重208两金印一方,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班禅额尔德尼之印”。三十九年(1774年),英唐东印度公司与不丹发生战争,不丹首领请求六世班禅从中斡旋调解。可是,英国驻印总督哈斯汀士不顾班禅一再抗议,利用这一机会擅自闯入扎什伦布寺。大师晓之以理,强调不丹是中国的潘属,西藏属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命令办事。对英人提出的欲与西藏建设外交联系,英藏自由通商、在拉萨设立“使领馆”等等要求,一概加以拒绝,迫使其怏怏狼狈而去。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班禅大师在前统道洽重熙这一大好定奉为0生七,班禅年达热了弘历皇帝,敬献了吉祥哈达、金佛、银曼礼、黄金、各种珍稀动物皮毛等大量祝寿礼品。六世班禅欲“跪请圣安、上亲扶起,”用藏语说:“上师不必磕头”“长途跋涉、必感辛苦”。答:“远叨圣恩,一路平安”。在热河期间,弘历皇帝为班禅在避署山庄的万树园举行了四次大型野宴,燃放观火戏(焰花),举行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相扑、杂技、赛马等文艺活动。为大师的到来,还于东宫的清音阁(大戏楼)连续演戏10日。大师也在须弥福寿之庙拈香,为弘量寿佛大灌顶,员和蒙古各王公摩顶等。
南木林县历史名人--五世班禅
罗桑益西贝桑布(1663—1737年),第五世班禅额尔德尼。清康熙二年(藏历年第十一饶迥水兔年,公元1663年)七月十五日,生于后藏托布加(xi)卡(今土布加乡)的竹仓家。父名索朗旺扎,母名泽丹普赤。经高僧苏本·罗桑丹增等携前辈班禅遗物,罗桑益西屡指不爽,终被选择认定。于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正月初三日迎至伦布同时布施4000余僧及青、康各地僧侣,拜格西罗丹为师。次年,玄烨帝派遣的使臣到达扎寺看望五世班禅,并颁敕书,礼品表示祝贺。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年届8岁的班禅,前赴拉萨师事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受沙弥戒,得法名罗桑益西贝桑布(简称罗桑益西),回扎寺后,就任大法台,宣释经义。数年后,清延派官赴藏,邀请五世班禅入京弘传佛法,由于尚未出症诊,他只好上呈请辞,求准在藏学法祈祷。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五世达赖圆寂拉萨,掌管西藏政务的第巴·桑结嘉措伪言达赖“入定”,秘不发丧达10数年之久,时值五世班禅已到法定受戒年龄,无奈只好打破常规,特聘扎什伦布寺阿巴扎仓堪布贡觉坚赞授比丘戒。
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从孙拉藏汗继承了西藏地方统治权后,与第巴·桑结嘉措关系日益恶化,不久兵戎相见,几经班禅从中斡旋调解,幸告平息。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二人再次交战,桑结嘉措被珠。拉藏汗为了进一步统治西藏和左右蒙古诸部,废掉了桑结嘉措所立六世达赖仓央喜措,另立了自己的非婚子一说某乞丐之子为“六世达赖”。
拉藏汗所立的“六世达赖”虽经清朝和班禅的批准和认可,但是却遭到了藏、蒙族各地、各阶层僧俗群众,特别是西藏三大寺上层人物的坚决反对和抵制,拉藏汗和三大寺上层人物彼此争说讨奏,人心浮动,事达一触即发的地步。为稳定动荡的局势和安抚广大僧俗民众,请中央政府除了先后派遣内阁学士拉都浑率青海众台古之使赴藏查验益西嘉措是否五世达赖转世“买童”和派遣大臣赫寿往藏“协同拉藏汗办理事务”外,于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又首次正式册封罗桑益西“班禅额尔法尼”称号,赐给金册金印,要他协助拉藏汗管理好西藏地方事务,旨在通过抬高班禅的宗教地位,在西藏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下,避开有争议的“六世达赖”益西嘉措,改由清朝正式册封的五世班禅来主持格鲁派事务。班禅的宗教地位从此得到了清朝的确认,历世班禅都必须报经中央政府的册封,也成为是制。惠远庙,重兵把守护卫,诏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到拉萨,主持全藏黄教事务。清延还将日喀则以西,一直到阿里的地方悉归五世班禅管辖,出于缓和前后藏地方之间矛盾的因素,以西藏内部团结为重,班禅大师只同意管辖彭措林、拉孜、昂仁3个宗。从此,班禅系统的“拉章”(寺庙机构)有一部分属民及辖区,直接归清朝政府领导,受驻藏大臣监督,而不为前藏地方政府管理。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班禅奉谕选派大德绕江巴·益西班觉、拉让巴·益西嘉措等入京弘法。而他本人由于年事已高,更虔诚于广度僧伽(总计授比丘戒者16893人、授沙弥戒者13380人、善知识者414人。)勤事著作,名闻遐尔。
乾隆二年(藏历第十二饶迥阴火蛇年,1737年)八月初,一生力主维护多民族团结的五世班禅圆寂于扎什伦布寺,享寿75岁,法身宝塔,现藏于该寺中殿内。